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紫金山实验室持续开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已发布2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攻克一批网络“命门”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一些高精尖网络技术成果进入产业应用阶段,已列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实现了中低压SiC MOSFET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并在超高压SiC MOSFET器件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场等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接连落地,形成“重器”集群,“源图2.0”构建起国内最大规模开源知识图谱与开源软件供应链漏洞库及感知平台,“问天1”类脑计算机领跑国内类脑超算。
二是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88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到8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7%。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1.8万余家、独角兽企业共有17家。聚力打造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已形成1个五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40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共有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6家。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人才为核心,聚焦高新园区、科技金融、营商环境等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省产研院作为我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成功培育出“一所两制”“拨投结合”“揭榜挂帅”“团队控股”“集萃研究生”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已在先进材料等五大领域建设专业研究所72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省内243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成功解决技术需求421项,合同总额超过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