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工作要闻

南京: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责任编辑: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17 12:00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总书记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专家解读】

用市场化的思维、建立激励机制的办法解决问题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研究员表示,党中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众多重要领域和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用市场化的思维、建立激励机制的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对科研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各类分配政策进一步强化知识价值导向,提出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资金管理机制等。

同时,当前我们改革面对众多硬骨头难题,比如,科技评价在破五唯之后的新理念、新标准是什么,如何落地?国有企业人员的创新成果如何更好地市场化评价?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绩效如何评价?这些都关系到科技体制改革是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总体上看,市场化的企业内部天然具备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内科研单位则亟需为人才创造原创成果提供内外部条件。对大学的科研应当给予更多的自由度、宽松度,减少官方量化评价评估的频率,以更大的耐心和更长的时间成就原创性成果的涌现。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要更多从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发,减少对企业具体项目和技术方向的遴选,构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和政策体系,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四链融合之路。

【现场探访】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江苏省产研院打破制度藩篱显活力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一楼大厅一张研发载体分布图引人注目:13个设区市、72家研发载体,涵盖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推动下,江苏省产研院自201312月成立伊始,便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进行了包括团队控股的专业研究所运行机制、集萃研究生等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省产研院的其中一家载体。

摇瓶轻晃,充分混合,溶液再顺着导管,进入一个个金属大罐子里进行发酵、分离。一个微生物帮手就这样产生了。在研究院试验区,科研人员正忙着进行微生物蛋白研究,别小看这些蛋白,它们有的能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达20%以上,有的可实现废水处理效率提高2—4倍,减少运营成本15%—30%

54日,研究院所长助理武红丽对记者细数发展史:研究院前身是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本是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组建的高新技术研发实体,想走产业化道路有很多局限,制度、资金、人才等都是制约因素。2014年,研究中心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遴选为首批14个预备所之一, 采用一所两制,由市场化运行的实体公司负责原创技术二次开发、技术转移。

有了实体公司后,才有了平台,大家也能专心搞研发、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武红丽说,研究院采取了江苏省产研院在全国首次提出的团队控股的专业研究所运行机制。即,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人才团队拥有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这一模式使得研发人员能轻装上阵,快速产生研发成果。如今,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司已依托原创技术,成立了7家孵化衍生企业,涉及健康、环保、生物基材料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江苏省产研院院长刘庆介绍,截至目前,江苏省产研院已建有专业研究所等各类研发载体72家,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20000家;并被中财办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

下一步,江苏省产研院将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优势,以初步构建的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包含人才生态、空间生态和金融生态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为基础,重点从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创新资源、集中组织研发力量精准攻克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贡献。

【南京实践】

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科技金融为南京高质量发展赋能。今年一季度,宁科贷审核科技型企业2722家,认定通过企业2675家,同比增长23%;科技企业发放贷款5696笔,同比增长13%,发放贷款金额149.87亿元,同比增长33%宁科贷余额首度突破500亿大关,达525.49亿元,同比增长69%

近年来,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南京加快科创金融要素集聚,着力健全多元化、全链条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建立宁科贷”“科创投”“科创债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机制,着力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促进金融对科技创新市场化赋能。2022年,南京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阿里、小米、京东等数字经济行业龙头纷至沓来;金融机构数量及管理基金规模位居江苏省前列……提起南京建邺高新区,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南京乃至江苏省的数字经济总部高地、金融集聚区。

成绩的取得源于改革的力量。南京建邺高新区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园区聚焦主责主业,在职能优化、考核激励、招商机制、企业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力,让管理体制更高效、机制运行更顺畅、队伍活力更高涨。

高新园区是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南京全面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环紫金山科创带、南京江北新区科创带为重点的区域创新布局,加快形成集群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高度集聚的标志性区域,一区多园的改革发展模式获得科技部认可。南京高新区高企、科小等主要创新指标占全市比重均达到80%以上。

在南京,人才也享受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紫金山实验室探索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同时,把薪酬配给权力下放到各研究中心,使首席科学家、各科研团队真正能够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引进人才。

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一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政策创新和科教资源集成,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截至目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最新评估中,南京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